自动车床的选择需“按需匹配”—— 明确零件需求、产量规模和精度标准,再结合设备的自动化程度、核心配置和成本,才能实现 “高效、精密、低成本” 的加工目标。

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自动车床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以加工一根 “一端有台阶、一端有螺纹的圆柱轴” 为例,其自动化加工流程可分为 6 个步骤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:
原料准备
将金属棒料(如 45 钢棒)装入 “棒料送料器”,料管对准主轴孔,送料器将棒料前端送入主轴内的 “自动夹头”。
工件装夹
数控系统发出信号,自动夹头收紧,将棒料夹紧(夹紧力可通过液压 / 气动系统调节,避免夹伤或夹不紧);同时,主轴电机启动,带动工件按设定转速(如 1000r/min)旋转。
粗车外圆(第一把刀:外圆粗车刀)
数控系统指令伺服电机驱动刀架,带动外圆粗车刀沿 “纵向进给”(沿工件轴线方向)移动,按程序设定的 “切削深度”(如 2mm / 次)去除工件表面多余材料,初步加工出圆柱轮廓(留 0.1-0.2mm 精车余量)。
精车与成型(第二把刀:外圆精车刀)
粗车完成后,刀架自动切换到精车刀,按更低的进给速度(如 0.05mm/r)、更高的主轴转速(如 1500r/min)进行精车,确保工件外圆的尺寸精度(如直径误差 ±0.01mm)和表面粗糙度(如 Ra1.6μm),同时车出台阶的精准高度。
加工螺纹(第三把刀:螺纹车刀)
精车完成后,刀架切换到螺纹车刀,数控系统控制刀架按 “螺纹导程”(如 1.5mm,即每转进给 1.5mm)进行 “复合进给”(纵向进给 + 主轴同步旋转),在工件一端加工出符合规格的螺纹(如 M10×1.5 的外螺纹)。
切断与卸料(第四把刀:切断刀)
螺纹加工完成后,刀架切换到切断刀,沿 “横向进给”(垂直工件轴线)移动,将加工好的工件从棒料上切断;切断后,自动夹头松开,成品通过卸料机构掉入接料盒,同时送料器自动将剩余棒料向前推送设定长度,进入下一个工件的加工循环。